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 > 正文
为地名普查尽心尽责
发布时间:2017-08-25 来源: 编辑:

我现年64岁,是大沙湖管理区一名普通退休干部。2016年4月初,我接到管理区民政办主任胡国清的电话:“经管理区领导同意,聘请你为管理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指导员,同意否?请下午3点回话。”

大沙湖管理区原系农场建场,60年来,除彭丰、石家、潘家湾、陈家墩外,在农场文件上从没有使用地名,人们口中也从没叫过地名。农场人只知道几场几队,对老地名闻所未闻。我有幸在2007年参与编写《1957-2008年大沙湖农场志》时看过1980年农场第一次地名普查资料,加之我在农场从事司法审判、司法行政工作多年,对全场的历史、文化、地理有所了解,又喜欢史海钩沉,便毫不犹豫答应了。

按洪湖市的统一部署,我场地名普查从5月4日开始。最紧张的是前三个月,后来的查遗补漏断断续续到今年七月底才结束。在市地名办具体指导下,经过日夜奋战,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328个地名条目的编写任务。2016年12月20日荆州市地名普查办公室专家向耘同志对我主笔的东河办事处及修改的全场地名材料给予了肯定。他说:“东河办事处写的好。整个大沙的条目都不错,文字很干净。”

如何做好地名普查工作,我有三点体会:

一、抓好点 带好面

以点带面是我党总结的一条重要工作经验。为做好地名普查,我坚持抓好点,带好面。东河办事处的东西庄是我第二故乡,东河对我来说天时、地理、人和,是办点的最佳选择。我深入基层,走访调查,收集资料,整理文化四项文稿,边写边打印边修改,七天就拿出了初稿。期间,也没让分场闲着,让他们编写目录,收集资料为填表做准备。各单位收到东河办事处的范本后,比葫芦画瓢,工作进展很快。但也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那就是对分场的历史沿革不了解,找不到资料。我让他们先易后难,难点交给我,我查找资料后,把分场的历史沿革写好,电脑传输基层,解决了沿革难的问题。在基层填写的空档,我完成了全场地名目录的收集、分类、编写,全区有多少地名,哪些要写,哪些地名在哪儿找资料,哪些地名必须走访调查,做到心中有数。由于点上范本写得好,有效指导各单位按时完成了地名普查任务。

二、认真审核 严格把关

作为一名指导员,要对经手的地名资料负责,要打造出对得起子孙后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我对各单位报上来的材料,加班加点,逐条逐句进行审核修改。对有疑问的记在备忘录中,走访知情人。如新垸办事处填报的解放渠,解释为为庆祝劳动人民翻身解放而命名,我感觉有些不妥,带着问题在黎明时走上江堤,去请教每天在此晨练的原水利科科长退休干部李泽迅同志。李泽迅说,此渠大部分挖在燕窝镇解放乡地片内,由此而命名。又如东河办事处的东西庄,1980年第一次地名普查解释为该队中间有一水沟相隔,沟东称东庄,沟西称西庄,与我走访东西庄老人讲的差别太大。为了得到正确的解释,我用了三个早上在文化广场会原二场党委书记孟凡河同志,现已80多岁的孟凡河对往事记忆犹新。他回忆说,1969年“7·20”长江溃口后,五队重建家园,选址在现西庄,房子盖好后,干部职工反映离地太远,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影响生产。1972年分场争取房屋扩建计划和资金,又在现东庄地址上建了四栋家属房,一栋队部办公楼。人们为便于通信和走亲访友,自发地把同为五队的两个居民点西边的称西庄,东边的称东庄,统称东西庄。由于审核认真,把关严格,纠正了很多不实的文字。

三、刨根问底 不释不休

我是一个对文字有兴趣的人,对解释不清的文字总想把它弄明白。如“江泗口”、“大泗口”、“江泗渠”、“杨泗庙”,用“泗”的地名很多,“江泗口”来历为从新滩口、宦子口、荻障口到此处是内荆河出长江的第四个口子,故名“江四口”,为什么把四的旁边加三点水呢?2007年编写《农场志》时,查过《新华字典》,只有一种解释“鼻涕”。把形容鼻涕的字用来作地名,这解释不通啊,一时查不到根据就放了下来。这次地名普查,又遇到了这个“泗”字,不能回避。有一天吃过晚饭上街遛弯,遇到一个地摊,是卖书的,一套《辞海》闯入我的眼中,急忙打开一查,“泗”还有一种解释“水名”。我的一颗心才落了地。我开心地把《辞海》买回家,它帮我解释地名文字起了很大作用。

查遗补漏时,市志办发现大沙漏报一个历史地名——五家沟。既是历史地名,一定在石家、彭丰、陈家墩、横墩这些建场前就存在的居民点中。我遍访这些地方的老师、老干部、老职工都不知道,走访找不到线索,再查一普地名资料,在市地名办提供的一普地名卡中找到了“五家沟”,上载“五家沟南沿东河公路,东南距大沙镇1公里,人口214人。”这个信息告诉我五家沟应在东河公路边离总场一公里处。再访总场老干部,无人知晓,附近企业老工人也不清楚,他们回答惊奇的一样:“没听说过这个地名。”唯一的希望只有农场地图,最早的地图只有洪湖县地名志中的一张大沙湖农场地图。在地图上顺东河公路找到一分场就断了,新新公路东西穿镇而过,靠路边的编号有两个,一个“7”,是只有几个人的道班;一个“8”,是177人的造纸厂,不可能是这两单位。离开东河公路向北,有个⑤,查编号说明是五家沟。什么单位居住五家沟?再查四邻单位,原来是畜牧队,现是石家办事处养猪厂。终于查清了养猪厂居民点地名就是五家沟。

这次地名普查,完成任务之余,我还根据走访调查笔记,写出了《回龙寺的传说》和《风雨大沙湖》两篇地名故事。《回龙寺的传说》2016年《洪湖文学》已刊载。尽管吃了很多苦,但更多的是快乐。我为能参与拯救地名文化出了一份力而感到自豪。

洪湖市大沙湖管理区地名普查员  杜万云